旅游指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旅游摄影

文章内容

三门县天气预报_三门县天气预报15天天气

zmhk 2024-06-02
三门县天气预报_三门县天气预报15天天气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三门县天气预报”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三门县天气预报_三门县天气预报15天天气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三门县天气预报”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2.天台有哪些特色的传统民俗

3.诸葛亮如何研究天气的?

4.蒙山天气好不好

三门县天气预报_三门县天气预报15天天气

关于黄河的任何资料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

       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

       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

       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

       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

       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

       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

       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

       ℃,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

       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

       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

       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

       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97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

       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

       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

       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

       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

       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

       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

       ,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

       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

       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

       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

       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

       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

       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

       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

       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972年后为了下游灌

       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

       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

       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

       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

       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

       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

       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

       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

       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马报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

       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采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

       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

       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

       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政府对测报洪水的重视

       ,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

       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

       ,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

       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

       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

       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

       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

       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大跃

       进”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

       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

       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

       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大发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

       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

       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

       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

       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

       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

       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

       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

       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

       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

       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

       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

       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

       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

       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

       。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

       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

       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

       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

       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

       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

       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

       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

       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

       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

       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

       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

       务综合子计划》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

       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

       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

       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

       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

       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采样器改进为横式采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

       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

       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

       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

       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

       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

       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

       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

       。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

       测验。197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97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

       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

       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

       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

       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

       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

       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

       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

       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

       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

       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

       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

       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

       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

       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

       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

       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

       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

       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

       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

       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

       )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

       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

       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

       、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

       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97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

       1984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

       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

       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

       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

       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

       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

       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采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

       ,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

       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97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975年8月大洪水

       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

       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

       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

       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

       代末到70年代,采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

       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

       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97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

       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

       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

       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

       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

       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

       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

       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

       工作采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

       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

       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

       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

       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

       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

       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

       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

       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

       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

       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

       ,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

       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

       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

       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

       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了

       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

       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

       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

       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

       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

       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

       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

       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

       提高。

天台有哪些特色的传统民俗

       浙江省内联通用户可通过以下短信方式定制天气预报:1、天气预报可短信编辑t05到10655565开通;2、气象通可编辑短信“TQ”,发送到接入号10620121, 收到二次确认提示语后回复“Y”开通;3、3元上午天气可编辑短信“ZC”,发送到接入号10620121, 收到二次确认提示语后回复“Y”开通;4、5元早晚天气可编辑短信“ZW”,发送到接入号10620121, 收到二次确认提示语后回复“Y”开通;5、天气点播业务可编辑短信“DB+市县名称”发送到10620121,或“市级区号”发送到106201210开通;6、更改地区业务可编辑短信“市县名称”,发送到接入号10620121更改;7、一周天气预报可发送yzcb到10620121,二次确认回复“Y”开通。如果是其他省份联通用户建议咨询归属地客服

诸葛亮如何研究天气的?

       1、春节

       大年初一“五味粥”春节早餐,各地风俗不一。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红豆(赤豆)、芋艿五种合煮的粥。推究起来,源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而煮此杂羹。五台素称“佛地”,土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到头,百姓能安居乐业。不过,这习俗的由来还得从元末说起,它是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朱元璋的义军攻占县城而诞生的粥,寓意是吃了它,就能招来“五福”。

       而午餐是天台的特色小吃:“绞饼筒”,晚餐是饺子或混沌。

       除了吃,在天台,每个人家孩子都要穿新衣服,新鞋……寓意“除旧迎新”,愿来年的生活更美好。这一天最幸运的要属孩子了,他们会得到大人们准备的压岁钱……。

       还有,在本人家乡“洪畴”,还有一种特有的习惯,虽然它是一种封建“重男轻女”思想的遗留,但毕竟生了孩子也还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洪畴那边有这年生了个男孩,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办“瓜子酒”的习惯。所谓“瓜子酒”,就是将自己准备好的年货摆出来招一些邻里、朋友、亲戚来吃自己精心准备的年货,以示庆祝。每年的这一天,办“瓜子酒”的人家会准备瓜子、花生、米泡糖这些传统年货,现在的人家也会准备糖果、果冻、水果罐头等一些新式年货。这一习俗,已经不止在洪畴、三合、坦头这一带盛行,就连与洪畴相邻的三门县境内的一些城镇也开始竞相举办。不过这一习俗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只在天台东南角才有。

       而正月初三以后则和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是一些走亲戚看朋友之类的习俗。

       2、元宵节

       作为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同样热闹非凡。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天台人 除了会吃羹外,还有特色的小吃“糊拉沸”,并将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不过这“糊拉沸”历史上还有一段故事:一个老艺人和其女儿在金兵的铁蹄下,逃到了天台城,但由于过度劳累而昏到在地,于是以为好心人家舀了一碗糊拉沸给其去吃了。吃了一会俩人便眼睛一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人便好吃糊拉沸的习俗。

       同其他地方一样,天台人也喜欢看元宵灯会,但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习俗。在每年的元宵节上,天台、三门等台州整个地方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将一些小孩打扮成神仙的样子,然后放在“轿子”或彩车上,为闹元宵时的重要环节,它是人们观赏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清明节

       虽然天台人在清明节也祭拜祖先,扫墓,但天台人的祭品有所不同,烧了一些常规的食品,还有特有的清明饼和清明铰,其中它们外面的皮也比较特别。这些皮除了有糯米粉的成分,还有一种叫做“箐”的野菜,这种野菜植株较小,大约只有一株小青菜大小,但是却是真正的野味和绿色食品,也正是有箐的存在,清明饼的皮会是青绿色的。

       3、 冬至

       这虽然不是节日,但是它却是古代的天气预报员,它的到来就意味着寒冬真正的到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会吃一些特色食品以表庆祝,但与其他地方不同,天台人的习惯不是吃汤圆,而是吃一种叫做“冬至圆”的糯米团。它的做法是先叫糯米粉和上水,然后做成球状,待其熟后,再加上一些甜的佐料使之覆盖在外面即可,这样具有天台特色的“冬至圆”就做好了。

       5、喜迁新居的风俗习惯

       与其它地方不同,天台从旧的住所搬住新家一般要请客吃饭。往往是摆几桌酒席,请上自己的朋友吃一顿,以示自己庆祝喜迁新家的快乐。

蒙山天气好不好

       诸葛亮在与鲁肃“草船借箭”后介绍经验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为将而不通天时,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诸葛亮自号“卧龙”,常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山,当然不是庸才,他一生用兵,可谓天时、地利、奇门、阴阳、阵图、兵势样样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他在没有现代化的卫星云图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利用夜观天象及阴阳八卦、奇门遁甲预测的“天气预报”,准确率高达80%以上。诸葛亮第一次“天气预报”是在“火烧新野”一战中,曹操亲引大军百万追击刘备至新野县,派曹仁、曹洪、许褚引军十万为前队,诸葛亮分兵派将拒敌曹兵时说: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三国演义写道:“初更已后,狂风大作……”,后人有诗叹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诸葛亮预报“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丝毫不差,风伯助刘备军队大败曹军。诸葛亮第二次“天气预报”即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之才,欲用计害之,令他限期十日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自言三天必能造出,且立下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这么有把握呢?他在“借箭“成功后对鲁肃解释说: “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诸葛亮预报天气有雾达到三天之久,且艺高人胆大,仅率几十小卒就“借”得曹操十万支雕翎箭,不愧三国英雄也!诸葛亮第三次“天气预报”即是赤壁大战中有名的“借东风”,周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破曹。从这点看,周瑜虽是东吴名将,但他在“天气预报”这一点上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所谓的“借”,乃故做声势,实际上是他精确的“天气预报”的结果,关于“借风”,他对周瑜解释说:“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如果说诸葛亮果有神通,他什么时间借风不可以啊,还得事先掐定日子,分明是虚张声势,糊弄周瑜等不懂天气预报的人。此次诸葛亮预报大风时间较长。诸葛亮短、中、长期天气预报都是很准的,赛过现在中央电视台利用卫星云图发布的天气预报,但象中央电视台预报的有时也不是很准一样。诸葛亮对天气的预测也不是万无一失的,他对突发性的天气变化也无能为力,如同六月的天,本来万里无云,却突然雷电大作,狂风暴雨,一霎时又雨过天晴,这种预报就是神仙也是束手无策的。诸葛亮最后与司马懿决一死战就赶上了这样的鬼天气。按诸葛亮每次打仗必然预测天气的习惯看,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上方谷一战”中,他必然预测天气万里无云,方才设计包围司马父子于上方谷中,欲用火攻烧死他们。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令诸葛亮意想不到的是,正要大获成功之际,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烧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父子死中得活。诸葛亮气得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广西蒙山

       广西省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是这个县城这风景还不错,四面环山是一个好看的盆地,而且根据最近的天气预报显示,蒙山县的天气还是十分不错的,近几天的天气都十分的不错,温度稳定,在8到16度,十分的适合我们居住和生活,而且这几天几乎都是晴天,空气质量也是比较优良的,并且有微微的小风,吹在身上十分舒服。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蒙山

       

       同时蒙山也是一座山,他是在山东平邑县,这座山叫做龟蒙山,这是一个旅游胜地,龟蒙山是这座山的主峰,而这个山脉叫做云蒙山,云蒙山脉景色十分的优美,秀丽雄起,而且这个山脉大部分的山都不是很高,可以选择去爬山欣赏风景,这些山都叫蒙山,并且还有一个很大的牌楼,上面刻着蒙山两个字,十分的壮观,但是你想要真正爬山的话,想要体验到真正爬山的乐趣,最好还是要去龟蒙山,因为龟蒙山的山峰很高,而且爬起来比较难,更适合喜欢爬山的人。

       山东省的蒙山最近的天气不是特别的好,甚至还下起了小雪,而且十分的寒冷,入冬的北方本身就很冷,虽然蒙山比较靠海,但是由于山地的阻隔,它的温度还是稳定在零下5度左右,而且冷风也比较大,现在我不建议大家去这里爬山或观看风景,因为真的很冷,但是天气的话还是不错的,除了下雪的那两天之外,其余的几天太阳都是很温暖的,就是昼夜温差比较大,一定要做好御寒的准备,否则很容易感冒。

       无论是去哪个蒙山,我都希望游客们可以观看好天气预报,整理好自己的出游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开开心心的玩耍,在旅游期间得到最好的体验。

       好了,关于“三门县天气预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三门县天气预报”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